学期初,远景学院新言书院博雅图书室举办了生动又深入的读书分享会。本次活动作为新生体验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传播学教师李子一和哲学教师周萌共同带领,以“勇气与自我”为主题,《被讨厌的勇气》为文本载体,引导大一新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自我反思,直面成长困惑,寻找解决之道。

直面真实困惑:从匿名书写到公开分享
读书会的开始,李子一老师邀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匿名写下进入大学后最真实的三个困扰。这些困惑直击新生内心,例如有同学分享道,“学习状态松散,找不到高中时的节奏”,有同学表示,“暑假熬夜成习惯,现在想早睡却睡不着”,还有同学提出,“外表热情但常被误解‘虚伪',不知道如何把握交往分寸”,这些困惑展现了新生群体在过渡期面临的共性挑战。
理论照进现实:用哲学智慧解读成长困惑
随后,周萌老师带同学们精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关键章节,着重剖析了“课题分离”与“目的论”两大核心概念,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三类典型困扰进行了逐一解读。
关于“学习状态松散”的问题,周老师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习惯了高中的被动学习,所以大学无法自律。但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这可能是你为了“避免面对可能失败的恐惧”而选择的目的——因为不努力就不会被评价,不投入就不会失望。
针对“熬夜习惯难改”的困扰,她解释道:“你说熬夜是因为习惯,但目的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深夜独处带给你一种'掌控感'和'自由感',是你潜意识中用来平衡白天被安排的生活的方式。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开始调整作息。”
对于“害怕被说虚伪或被孤立”的心理,周老师结合“课题分离”理论指出:“你如何表现自己是你的课题,别人如何评价你是他们的课题。外热内冷不是错,想要热情待人也不是错。一旦学会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你就能够更自信地做自己,而不被'被讨厌的恐惧'束缚。”
她总结道:“我们常常把自己困在'原因论'的牢笼里——'因为我过去怎样,所以现在无法改变'。但阿德勒告诉我们,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而是由我们为当下行为所找的'目的'所驱动。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真正获得改变的勇气。”

勇气赋能成长:区分“他人眼光”与“自我成长”
李子一老师探讨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他人评价”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本质冲突。她指出:“许多大一的同学陷入这样的困境——渴望进步却畏惧被贴上‘卷王’标签,拥有见解却不敢率先表达。这本质上是对‘被讨厌’的恐惧,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她进一步阐释:“正如阿德勒心理学所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但我们往往混淆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你选择如何学习、如何成长,这是你的课题;而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这是他们的课题。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在乎他人,而是即使在意,也依然选择自己的人生。”李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加深理解:“有同学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不敢在打游戏的宿舍里独自学习,有同学因为担心被说‘虚伪’而压抑自己的热情。这些行为表面上是在避免冲突,实质上却是交出了自我成长的主导权。”她强调,“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而不是‘被多数人认可的期待’。”当同学们不再为他人的眼光而妥协自己的成长,能够区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别人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这不仅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更是终身成长的基石。”

从困惑到回应:学生书写自己的“勇气宣言”
在分享与讨论后,同学们重新审视自我,以更清晰的思维和更坚定的语气,写下了他们对困惑的思考与回应:
学生一:
学期初,远景学院新言书院博雅图书室举办了生动又深入的读书分享会。本次活动作为新生体验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传播学教师李子一和哲学教师周萌共同带领,以“勇气与自我”为主题,《被讨厌的勇气》为文本载体,引导大一新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自我反思,直面成长困惑,寻找解决之道。
学生二:
我把人生看作一场不断闯关的旅程。每一个困惑都是一个待解的课题,也都是成长的契机。我不再害怕暂停和休息,因为我明白,真正的勇气,是调整之后依然出发。
学生三:
我承认自己害怕独处、容易陷入内耗,也常常因为空闲时间多却缺乏安排而感到焦虑。但我决定不再逃避这些问题。我会尝试制定计划、主动向外寻求帮助,把空想变为行动。同时,我也在学习与孤独共处,甚至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快乐。
学生四:
我逐渐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的热情与内在的性格,是我真实的一部分,不需要为他人的评价而自我怀疑。我愿保持真诚,但也坚守边界——你可以远离我,但无权轻易judge我。真正的友谊,应是彼此尊重、双向奔赴

同学们不仅直面了内心的困惑,更在行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勇气和方向。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读书交流,也通过阅读、师生对话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在真实困惑中寻找答案,在交流中获得启发。大学正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在摸索中成长的地方。这正是博雅教育所倡导的“全人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的自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