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课堂】盲盒故事会——跨界解码技术变革下的未来家庭图景 时间:2025年09月28日     来源: 作者: 编辑:远景学院 点击:

2025年9月25日,在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112教室,《生命伦理与人类发展》课程教师李莹特邀《中西文化观察》课程教师都逢阳,以“生育革命中的东西方对话”为主题,紧扣“家庭、权利与文化”主线开展双师教学。课堂采用跨学科对话与情境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家庭结构、文化观念与社会伦理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盲盒接龙:激活技术-文化-伦理认知

课堂以“盲盒故事会”形式拉开序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技术类(冻卵、AI育儿、基因编辑等)、文化类(孝道、个人主义、家庭主义等)、伦理类(责任、尊严、公平等)三类英文关键词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并将三类卡片组合,共同构思一则未来家庭情景剧的剧情梗概。

“我们组抽到的是‘IVF(体外受精)’‘Clan(宗族)’和‘Autonomy(自主权)’”。我们设计了一个有关单亲妈妈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单身生育,却面临传统宗族观念质疑的故事”,来自“基因重组”小组的张倚杭同学介绍道。该环节通过轻量化、高互动性的叙事游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技术、文化与伦理之间的跨学科认知联结。

二、生育权的文化边界

在双师引导下,课堂进入第二环节,聚焦于“生育权”的技术实现与文化约束之间的张力。都逢阳老师以中西方对“个人自主与家庭责任”的理解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冻卵、代孕等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辨析不同文化语境下对生育权边界的不同定义。李莹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在拓展生育选择权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责任伦理议题——我们应如何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回避对生命、家庭及社会的责任?”

三、技术革新下的亲子关系重构挑战

随着议题深入,讨论转向技术如何重塑亲子关系与家庭责任的内涵。都逢阳老师从文化比较的视角指出:“东方文化注重家族纽带,西方文化推崇个人选择,看似路径不同,实则都是对生命责任的不同诠释方式。”李莹老师则从伦理维度补充道:“技术能够突破生理上的限制,却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和责任承担。”

在这一框架下,“AI育儿兴起的利弊”成为课堂剖析的典型范例。学生们以小组辩论的形式,针对智能育儿助手在不同文化家庭中的伦理边界与应用限度展开思辨。讨论中,技术赋能与情感替代之间的矛盾成为焦点:AI虽能提供精准的成长数据监测和照护方案,但其能否具备情感共鸣与传递能力、是否会削弱亲子间特有的信任与依赖,成为引发深度探讨的关键议题。

最后,两位教师在点评中引导学生达成了共识:无论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存在何种差异,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家庭形态怎样变迁,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对关系的敬畏、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担当,始终是伦理不变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