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蜕变24帧】从远景出发的成长“三棱镜” 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来源: 作者: 编辑:远景学院 点击:

个人简介:

宗雅菲,2022级法学专业,远景学院2022级1班团支书。曾获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团干部标兵、劳动先进个人、艺术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模拟求职面试大赛中获一等奖;2024年至济南市基层法院实习,被评为优秀实习生;带领班集体获得“十佳完满团支部”“十佳五四红旗团支部”“山东省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序章·三棱镜的隐喻

“在我的理解中完满教育好比是面三棱镜,把我的大学生活折射出三种维度——向下扎根的钝痛,向上生长的雀跃,向外突破的颤栗。”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满满当当的大学期间,做很多事情的起源都是因为“有趣”或“喜欢”。因为喜欢摄影,所以加入了团委融媒体中心;因为热爱志愿,所以加入了学院志愿服务队。因为沉醉于逻辑与思辨的魅力,所以选择了法学专业,渴望在法条与案例中探寻社会的规则;因为享受团队协作的获得感,所以竞选成为班级团支书,希望以热忱与担当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因为向往成为更出色的自己,所以不断汲取不同纬度、不同专业的知识,让成长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根系·在笨拙中重塑自我

“组织举办活动像种树,先要学会和泥土打交道。”

初任班级团支书时,我在笔记本扉页郑重写下:“带领一班始终走在最前列”。作为远景学院首届学生,筹备班级首场完满团支部活动的时光,至今刻在记忆里。没有学长学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板参考,空荡的新言书院教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陪着暮色渐深,屏幕上的策划案字句都浸着青涩的执着。那场跌跌撞撞的破冰活动,幸得全班同学毫无保留的支持,最终在星空下绽放成温暖的笑靥。

自此,如何让每个活动真正扎根生长,成为我反复叩问的命题。从班级自创剧本的社团活动,到走出校门的志愿服务;从竞技赛场的热血呐喊,到艺术实践的灵感迸发,我们以四大完满教育板块为经纬,在远景土壤里培育出独特的教育生态。当大二那场辐射全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落幕时,我望着穿梭在四个分会场间的500余名参与者,突然读懂:所谓成长,就是让根系突破最初划定的小小园圃。

完满教育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图谱的延展,更是生命维度的重构。那个曾经对运动场心怀怯意的女孩,竟先后成为足球赛队长、沙排主力、啦啦操比赛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绿茵场上扑救的每一道淤青,沙滩中深陷的每一粒粗粝,都在重塑着对自我的认知:“原来生命的可能性,永远比想象中辽阔。”

真正让我蜕变的,是筹办大型活动时与“地基”的短兵相接——当创意的楼阁试图凌空而起,才发现每一块砖石的稳固都需要亲手丈量。原以为天马行空的巧思最难得,却在Deadline前48小时被现实叩醒:未敲定的时间场地、待确认的物资清单、悬而未决的人员规模……。心理活动当天,广告公司未送达的海报、待协调的三十套工具、四个分会场动线设计,让从未经手大型活动的我陷入困顿。关键时刻,高雁燕老师穿梭于师生沙排赛场与广告公司之间,对接供应商赶制物料,联系其他学院调配物资。一条条沟通记录,一句句安慰和鼓励,教会我真正的领导力不仅仅在运筹帷幄中,也在躬身入局学会资源协调与联动,当然也让我再一次的深刻明白做事情要学会研判,准备Plan B,不打无准备之仗。

这场历时半月的筹备,最终成为照见自我的棱镜。当五百张心愿卡挂满远景连廊,月光流淌在青春的面庞上,我突然懂得:所谓成长,不过是学会把理想种进现实的土壤,然后耐心等待,笨拙的根系终将穿透岩层,触摸星空。

年轮·集体记忆的生成法则

1EBB8

1DB4B

1423D

“省奖答辩前夜,新言书院202的灯光始终未灭。”

准备“山东省先进班集体”答辩的过程,像一场全员参与的精密协作。班委们将29份个人成长轨迹编织成集体档案:整理出覆盖21个校级组织的任职清单,摞起半掌高的省级证书,两掌高的校级证书,统计志愿服务总时长时发现已突破2000余小时——这个数字跳出来时,青未了响起连连不断的掌声。

在答辩与展演的逐梦路上,那些奋斗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准备答辩时,申报材料的每一稿修改都标注着不同颜色的批注,高老师与朱老师用红笔圈出逻辑断层,并补充支撑内容,答辩PPT历经十余次修改,从最初花哨的动画特效,最终优化为以数据可视化为主的简洁风格,其中包含课堂出勤率折线图、活动参与量柱状图、竞赛获奖比例雷达图等。与班长模拟答辩配合二十余次,用手机录音反复矫正,最终能精准把控在4分50秒的答辩时长。

21DA8

而在筹备“十佳完满团支部”展演的过程中,办公室里铺满了三年积累的物料。我们用KT板搭建的时光长廊,按学年展示班级活动照片;将国家级、省级、校级获奖证书复印件拼接成“荣誉墙”背景板;当“山东省优秀班集体”的荣誉证书映出全班人的目光时,那些藏在荣誉背后的数字忽然有了温度—— 是高老师与朱老师逐字推敲的23条修改建议,是班委6次通宵核对的档案页码,更是29个名字在终稿末尾的同频共振。正如朱老师所说:“集体荣誉从来不是单线程冲刺,而是无数个这样的环环相扣。”

EDBCF

致正在扎根的你

三年后再看工作笔记本,当初用力描摹的“领航者”字迹已微微晕染。但旁边多了行小字:“做栽树的人,而非掌灯者”。

那些在活动室通宵改方案的夜晚,在法院听庭审时逐句标注法条援引的午后,在球场边等广告公司送物料的黄昏——它们没有立竿见影的回响,却像《民法典》第10条说的“习惯”,默默构筑着我的底层代码。

亲爱的学弟学妹,不必焦虑年轮尚浅,你读过的书、搬过的物资箱、写废的策划案,终将在某个春天破茧成蝶。就像种子穿透冻土时,从不会计算土壤的厚度——那些沉淀的时光,自会为你铺就破土的勇气,成长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