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既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得以诞生的先决条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汉字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让同学们体会文字如何赓续中华文脉,4月15日,孙乐老师带大家开展了一堂寓教于乐的特色课堂,解锁深藏千年的文化基因。

课堂开始,孙乐老师先让同学们展开“你画我猜”挑战。不同于普通猜词游戏,规则要求描绘者必须用简笔画复现教师所提供的词语,并且不能出现任何一个汉字;随后由描绘者指定同学利用肢体动作表达出画作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则需结合象形特征与历史知识推理答案。同学们纷纷表示如果没有文字,信息的真实性与丰富程度在传递的过程中都会大打折扣;孙乐老师补充道错误解读反而成为教学契机——有同学将‘孕’字误认为‘大肚花瓶’,这恰巧还原了甲骨文考据与考古发现的真实过程。


随后孙乐老师向大家讲解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与发现过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卜辞的内容丰富,涉及田猎、农耕、天象、气候、祭祀,对征伐、聚敛和贡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文物学研究的珍贵史料,又是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农业、医学等学科研究极为重要的科学资料。通过孙乐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发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与同学们从具象到抽象的造字思路十分一致,由衷感叹先民独特的创造智慧。
课堂尾声,孙乐老师就文字的本质与意义这个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带领同学们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也是艺术创造,体现不同文明的审美。也有同学认为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其意义不仅在于工具性,更在于它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思想、知识与情感。还有同学认为在技术革新的时代,文字的形态与功能可能不断演变,但其核心价值——作为人类思维与文化的载体——将永恒存在。

本次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趣味丛生的小游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的素材。

学生感悟:
以前觉得甲骨文是博物馆里的古董,今天才发现每个字都是三维的历史数据库,每个甲骨文字都是一把打开远古世界的钥匙,在简练的刻痕中封存着跨越三千年的智慧基因。时至今日我们还能读懂三千年前的卜辞,正是历史最大的魅力。
———高墨涵
甲骨文的发现与传承过程令人唏嘘不已,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危机的情势之下,或许我们可以从先贤的脚步中获得启示,更好地继往圣、开来学,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散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吴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