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双师课堂】双师同堂研讨,解锁“符号消费”新认知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来源: 作者: 编辑:远景学院 点击:

4月9日,远景学院 114 教室,一场聚焦 “符号消费论” 的双师研讨会在此举行。此次研讨会围绕“符号消费论”展开,由《生活中的媒介艺术》课程老师李子一发起,邀请《社会学》老师王豆豆作为嘉宾共同研讨。

研讨会的开场,李子一老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符号互动论的核心观点,为后续的研讨做了铺垫。紧接着,一场充满趣味的 “身份设想卡” 互动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依次抽取写有不同身份的卡片,这些身份涵盖了社会的多个阶层和职业,如 “职场精英”“文艺青年”、“创业先锋” 等。抽取卡片后,学生们围绕 “为了这个身份,我需要做到什么”“为了这个身份,我需要舍弃什么” 两个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并认真填写。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人们通过对不同身份符号的认知和实践,在社会互动中塑造自我形象。而这种身份塑造又与符号消费紧密相连。当同学们为了符合特定身份去购买相应商品或进行特定消费时,这些商品和消费行为便承载了相应的符号意义,成为他们向外界展示身份的媒介,这正是符号消费的体现。通过 “身份设想卡” 活动,同学们对不同身份与消费行为之间的联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为深入探讨符号消费论奠定了基础。

课程推进过程中,李子一老师以经典的钻石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为切入点,深入讲授符号消费论。李子一老师指出,钻石本身的实际价值与其在市场上的高昂价格并不对等,人们购买钻石更多是因为其背后被赋予的象征意义。钻石,尤其是天然钻石,被视为永恒爱情的象征,消费者购买钻石,不仅仅是在购买一件商品,更是在消费其所承载的情感与价值符号。这一案例生动地诠释了符号消费论中商品符号意义超越其使用价值的核心观点,让学生们对符号消费现象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王豆豆老师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专业教师,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符号互动论和消费主义等理论,为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维度。王豆豆老师分析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符号互动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和身份认同。例如社交媒体对 “精致生活” 标准的塑造,使得住房、教育、穿搭等成为社交货币,人们为维持特定 “圈层形象” 而进行过度消费。这种分析让学生们认识到符号消费背后复杂的社会机制,为理解符号消费论注入了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观点。

老师们引导同学们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符号消费的情境下,同学们意识到,部分消费行为并非完全基于自身真实需求,而是受到外界符号意义的影响。李子一老师指出,广告、社交媒体等传播媒介在符号消费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不断向大众灌输特定的符号意义,引导消费者追求所谓 “匹配身份” 的商品。同学们通过反思认识到,不能盲目接受这些外界赋予的符号价值,要学会质疑和判断。王豆豆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在面对符号消费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消费行为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同学们在当下更好地理解符号消费论,更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消费陷阱,做出更加理性的消费决策。

此次双师研讨会,借助不同学科老师的思维碰撞,为学生搭建起从多学科角度理解 “符号消费论” 的优质平台。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媒介艺术中符号消费现象的认知,更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未来的教学规划中,学校将持续探索双师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更多此类研讨活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全方位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