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让眼睛看见星辰,让双手触摸真理,让脚步走向未知的勇气……”
3月28日上午,常务副校长谢承红与远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新言书院202召开“同心破茧·知行共拓”——教师成长赋能座谈会,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困惑与难点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学院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师生共创式成长及团队协作效能提升机制。座谈会由学院院长牛志萍主持,老师们结合自身岗位实践畅所欲言,谢承红逐一回应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学院下一阶段的工作擘画蓝图。

李子一率先分享了入职后的心得体会,并围绕毕业生就业与升学问题表达了担忧。她提到,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下,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优化升学路径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谢承红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就业率或升学率的数字,而是学生真正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终身学习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就业与升学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孙乐作为考古专业方向的老师,希望能够带领学生深入考古遗址,通过实地考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学科认知。谢承红回应到“学校现拥有明代育英书院旧址等文化资源,书院中的考古工坊也可作为课堂的实践载体。孙老师可以在工坊担任指导老师,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考古实践项目,在触摸历史中增强文化自信。”



李文玉、王豆豆、刘炎、李莹、王乐传等老师分别围绕“双师课堂”的实践难点展开探讨。老师们提出,“如何平衡跨学科教学中的知识衔接”、“如何建构跨学科师资团队”、“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度等问题亟待破解”等困惑。谢承红强调:“双师课堂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教师需立足专业特色,创新教育理念与形式。例如,通过项目制学习、文化对比研讨等方式,构建跨学科、跨文化的课堂生态。”并鼓励教师团队大胆尝试,将双师课堂打造为远景学院教学创新的亮点工程。

辅导员朱志浩从学生工作角度出发,剖析了学院竞技体育工作的现实困境。由于学生基数较少,“以少御多”“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赛事难以组队。对此,谢承红给予可行性建议:“竞技体育应量力而行,重点培育特色项目,对确实无法参与的赛事可适当取舍,将资源集中于学生真正热爱的领域。”

“从CAD图到钢筋混凝土,从软装设计到书院落地,远景学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团队的汗水与智慧,是幸福的见证,也是幸运的陪伴。”高雁燕结合入职五年以来的心得体会,从紧张到松弛的心态转变,从1人到25人的团队力量,从0到1的学生团队建设历程。同时也提出学院通识与完满如何更加深度融合的困境。谢承红指出,学期中会就这一议题开展专题讨论,并强调“教育教学的深度协同是学院发展的关键,需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双方资源共享、目标共担,形成育人合力。”

座谈会最后,谢承红肯定了远景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感谢全体教师的努力付出。他提出,远景学院应承担好“三个角色”:通识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发展的排头兵,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团队协同成长的先行者,构建教学与学工深度融合的生态。
围绕下一阶段工作,谢承红提出要发挥“三大力量”:
1.发挥牵引的力量:依托学院在通识教育领域的标杆效应,联动学校创新教育平台,利用书院、工坊等多元物理空间,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场景;
2.发挥聚合的力量:推动学工团队与教学团队协同育人,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知识融通,形成“1+1>2”的叠加优势;
3.发挥光亮的力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用陪伴守护学生成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事业,以创新驱动突破;把更多的成长馈赠彼此,靠团结凝聚力量”。

“我们不仅是试验田,更要成为发光体。”
历时两小时的座谈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座谈会不仅明确了奋斗方向,更为学院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远景学院将继续以“破茧”之姿突破边界,以“知行共拓”之志赋能师生成长。或许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是在数据报表中描绘未来,而是在每一次真诚对话中,让教育的种子悄然发芽,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