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数字时代的国际文化对话新形态 ——双师课堂解析某图文社交平台国际传播新范式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 作者: 编辑:远景学院 点击:

在社交媒体重塑全球文化景观的今天,丰富的内容传播与平台特性的差异化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变量。3月25日,远景学院开设的双师课堂聚焦某图文社交平台外国用户激增现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探讨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本次课程由政治学学科背景的谭彭馨老师,与英语语言学学科背景的徐芳菡老师共同开展。是学院跨学科建设的一次实践,课程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数字时代全球文化交流的立体视角。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动因分析

课程开始前,谭彭馨老师放映了央视新闻发布的一段视频短片,新闻指出,某国内图文社交软件涌入大量外国用户。谭彭馨老师以生活化叙事的国际传播潜力为核心,深入剖析了该图文社交平台种草式内容的独特价值。她指出:平台上的美食教程、城市探店、好物分享等内容,以日常叙事展开,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安全通道。同时,她强调亚文化的重要性:当外国网友发现虽然中外存在文化差异,却可以共同对同一部电影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容易让双方进行友好交流。

谭老师还提出,该图文社交平台的国际化也促进了跨国贸易的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一种趋势。谭老师分析:“种草内容本质上是文化价值的隐性传递,通过体验式消费构建认知认同。”她以平台上的汉服外贸现象为例,指出创作博主通过在国外展示汉服穿搭、参与国风市集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更具渗透力的传播效果。

文化交流维度的深层逻辑

徐芳菡老师结合自身在悉尼大学的留学经历,对比分析了社交平台的文化传播差异。她指出:社交平台的视觉优先、算法推荐、话题裂变等都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播逻辑。同时,她揭示了外国用户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接受偏好,即美食、非遗手工艺等具象化内容的互动率非常高。

在解析某图文社交平台内容差异时,徐老师强调,该图文社交平台通过生活方式种草构建高黏性社区,其图文短视频形式契合曾使用的视频软件用户习惯。界面设计融合曾使用的视频软件沉浸式体验与,素人友好型算法打破流量寡头固化格局,降低了用户迁移成本。

在互动环节,两位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某图文社交平台如何增加外国网友用户黏性。谭彭馨老师提出我们需要建立场景化的传播策略,将文化元素嵌入用户日常需求。徐芳菡老师则结合自身留学经历之处文化交流无处不在,各类社交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应进行符合平台语境的创造性转化。

本次双师课堂通过理论阐释与具体案例解读,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正如学生范晓雨的感悟:“这堂课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我们息息相关,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共鸣点,为文化全球化贡献力量。”本次双师课堂不仅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现象进行学术解读,更是对数字时代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刻探讨,让同学们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为算法时代的文明互鉴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