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圆桌·π 第六期】跨学科解码《哪吒2》票房密码 ——从电影叙事到青年成长的哲学思辨 时间:2025年03月21日     来源: 作者: 编辑:远景学院 点击:

3月12日下午,一场聚焦光影艺术与成长哲学的跨学科对话在新言书院博雅图书室启幕。以“电影《哪吒 2》的跨学科启示录——从电影叙事到青年成长的哲学思辨”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吸引了不同专业的师生汇聚一堂,共话光影魅力。活动由远景学院李子一老师主持,特别邀请到电影评论中心于子晨老师、蓬莱科幻学院孙继凯老师,以及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方向的杨美丽老师、社会学专业的王豆豆老师、考古与历史领域的孙乐老师、心理学专业的王乐传老师。他们与现场六十余名学生围坐而论,分别从影视评论、科幻研究、跨文化交际、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共同解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艺术突破与科技赋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注入新动能。这场跨越专业的对话,以光影为媒,在传统文化与青年成长之间架起思考的桥梁。

活动开始,一段《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高光片段将现场氛围点燃。主持人顺势抛出“你最喜欢的角色”、“哪个镜头最触动你?”的问题,微助教实时收集的弹幕,为后续的跨学科对话埋下趣味伏笔。光影交错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已悄然在观众心中激起涟漪。

叙事革新:解构传统英雄的现代性表达

在“电影艺术的破圈密码”主题讨论中,电影评论中心于子晨老师从叙事美学维度展开深度剖析。她指出《哪吒》系列动画电影通过“父父子子”的代际关系重构完成对传统神话框架的突破性改写。例如,李靖从“绝对权威”的传统父亲形象转变为理解守护儿子的现代家长,这种蜕变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权威解构与重构的深层诉求。同学们也联想到,太乙真人以玩世不恭的“顽童师父”形象打破师尊刻板印象,其觉醒与传承隐喻着平等型师徒关系的期待。影片通过多组代际关系构建起“父权-师权-族权”的权力网络。当哪吒打破枷锁时,其反抗的不仅是神话天命,更是当代青年面临的现实困境,这种将神话抗争精神转化为生存启示的叙事策略,使传统文化在Z世代群体中产生强烈情感共振。

科技赋能:传统神话与硬核科技的跨界融合

蓬莱科幻学院孙继凯老师从科技美学视角切入,以远景学子王翎桦设计的活动海报中,“水墨风哪吒与机械齿轮交织”的视觉设计为引,系统阐释了影片“赛博格哪吒”的创新概念,以及“东方神话+科幻美学”的突破性表达。孙老师提到影片中哪吒重生场景的“藕粉”骨骼重构特效并非简单艺术创作,其技术灵感源自某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仿生莲藕纤维复合材料”。这种将神话意象与现实科技跨界融合的创作实践,不仅为影视工业提供了“虚实相生”的技术范式,更预示着生物材料学在医学再生领域的广阔前景,展现了艺术想象对科学探索的前瞻性启发。

历史溯源:神话 IP 的现代转化与文化自信

孙乐老师以“孙悟空和哪吒谁年纪大”的趣味命题开场,从历史考据视角解码影片的文化基因。在解析影片细节时,孙乐老师展现了考据与趣味的完美融合:太乙真人操着四川方言的设定,实则暗藏玄机——其原型“太乙救苦天尊” 在道教典籍中确有“蜀地道场”的记载;姜子牙被分封至齐国的情节,不仅呼应了历史上周武王“封神建国”的史实,也引出“齐鲁大地”的地域文化符号。孙乐老师特别强调,影片对元始天尊、姜子牙等人物关系的重构,既尊重文化根脉,又以现代叙事逻辑赋予经典IP新的生命力。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策略,既非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刻,亦非脱离根基的肆意解构,而是通过考据与想象的平衡,展现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强大韧性。正如她所言:“每一个看似玩笑的细节,都是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

文化破圈:Z 世代的价值共鸣与争议角色解读

在“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环节,远景学院王豆豆老师从社会学视角展开深度解读。她表示,电影精准投射出当代青年对“去标签化”的精神诉求。针对争议角色“鹿童鹤童”的塑造,王豆豆指出其“亦正亦邪”的设定突破了传统神话“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这种角色复杂性恰与 Z 世代“拒绝定义”的价值观形成共振——他们既渴望归属又追求独立,既认同规则又质疑权威。这种现代性表达使影片超越简单的文化输出,成为观察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镜像窗口。

文化输出:技术赋能下的中国动画开启新征程

远景学院杨美丽老师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展开深度剖析。她指出,尽管《哪吒 2》在海外取得亮眼成绩,但不可忽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壁垒”——例如北美观众对“元始天尊”、“封神榜”等文化符号的陌生感,导致部分文化隐喻未能完全传递。然而,杨美丽老师强调,电影的价值在于它作为文化输出“破冰者”的里程碑意义,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吸引了国际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先看见,再理解”的传播路径,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尽管现阶段的文化输出还存在“理解偏差”,但突破文化壁垒的第一步,正在重塑世界对中国动画的认知维度。

思辨成长:自我突破与时代机遇的辩证之思

活动的思辨环节将气氛推向白热化。辩题“个人成长更依赖自我突破还是外部机遇?”引发了嘉宾和学生代表的激烈交锋。正反双方旁征博引,从历史典故到现代案例,从个人奋斗到时代机遇,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

在自由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围绕《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喜爱的角色和经典台词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在精心准备的卡纸上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台词。自由交流不仅让同学们深入探讨了影片的角色和台词,更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引导青年学子思考自我成长的路径。活动结束后,集体合影留念为这场思想盛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活动通过跨学科视角深度解析《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密码,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听与思想的双重盛宴,更以电影为媒介,引导青年学子思考自我成长的路径。通过跨学科视角的深度解析,活动不仅揭示了影片“技术赋能艺术、神话照见现实”的创作逻辑,更以“哪吒精神”为引,激发青年学子对自我成长、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正如电影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经典台词,相信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这场活动中汲取力量,勇敢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作为远景学院“圆桌・π”系列活动第六期,既展现了“博雅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核心理念,又为第二课堂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这种“专题化+跨学科”的模式,培养了学生从多维视角解构文化现象的能力,引导青年学子在科技迭代与文化重构中寻找成长坐标,为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出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