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责任与追求。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12月12日的双师课堂由大学英语3的谢筱雨老师,联合考古学与人类文明的孙乐老师,在新言书院214教室聚焦Cultural Differences话题,从神话(myth)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对比东西方神话,通过比较它们在主题、角色塑造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带领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谢筱雨和孙乐两位老师在课堂上也加入了和四级考试有关的热身环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四级考试的热点,你知道神话的英文是什么吗?《西游记》用英文怎么说?‘妖魔鬼怪’该怎么翻译?”这些问题和本节课的主题息息相关,调动了学生的现场积极性,大家积极抢答,英语老师的在线点评也缓解了大家考前的焦虑。

课堂驶入讲解部分。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各民族对世界起源、人类存在及宇宙运行的理解和感悟。

在神的性格和形象塑造方面,东西方神话存在显著差异。孙乐老师指出,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质,他们超凡脱俗,为了集体利益牺牲奉献,如我们熟知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
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神话中的神高尚,伟大,具有"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这些神通常不具备人性中的丑恶,显得完美无缺,因此,对神性更丰富的挖掘,也成为现代神话改编作品的着力点。

谢筱雨讲述了以宙斯(Zeus)为中心的希腊诸神体系,并重点讲述了希腊神话中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的故事。珀尔塞福涅的故事反映了希腊人对季节更替和冬天的想象:珀尔塞福涅本是一个天真的少女,被冥王哈迪斯(Hades)掠去成为冥后,虽然最终被母亲,也就是掌管大地丰产的农业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寻回,但珀尔塞福涅因为被诱导吃下石榴籽,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要回冥府与哈迪斯相聚。珀尔塞福涅在冥府的时间,农业女神伤心过度,大地上万物荒芜,成为地球上的冬天。
谢筱雨指出,像后羿射日的故事一样,希腊神话对自然现象的解读,也带有人文主义的浪漫色彩。比起中国的神仙,希腊诸神往往更加具有个性和欲望,他们与人类一样有欢乐和痛苦,追求个人的权力和享受。同学们表示,这种对个性和欲望的强调,体现了古希腊文化具有人性色彩的一面,但故事情节也往往带有争议,这启发我们要辩证地去思考和认识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

课堂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双师课堂加深了他们对中西方神话的了解。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辩证地去认识中西方文化中神的形象,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异同。这次双师课堂既开阔了同学们的文化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